导读: 二、生活习性1、食性:黄颡鱼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,以小鱼、虾、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为食,但食性会随着环境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,寒冷季节食物中小鱼较多,底栖动物则渐渐减少。2、水温:黄颡鱼属温水性鱼类,生存温度0~38℃,最佳生长温度25~28℃,pH值范围6.0~9.0,最适pH值为7.0~8.4,耐低氧能力一般,水中溶氧量低于1毫克/升时会窒息死亡。3、生长:黄颡鱼的生长速度较慢,常见个体约......
黄颡鱼是鲿科黄颡鱼属鱼类,别称黄角丁、黄骨鱼、黄辣丁等,广泛分布于长江、黄河、珠江、黑龙江等流域,全身呈黄色,身体含有黏液,背鳍和腹鳍各有一根刺,刺有微毒并有麻痹作用,下面一起来看一看黄刺鱼和黄颡鱼有什么区别吧!一、鱼种论述
黄刺鱼和黄颡鱼是同一种鱼的不同称谓。黄颡鱼是我国分布较广的底层经济鱼类,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,白天栖息于水体的底层,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,食物主要有小鱼、小虾、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(特别是摇蚊幼虫)、小型软体动物及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等,有时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。
二、生活习性
1、食性:黄颡鱼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,以小鱼、虾、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为食,但食性会随着环境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,寒冷季节食物中小鱼较多,底栖动物则渐渐减少。
2、水温:黄颡鱼属温水性鱼类,生存温度0~38℃,最佳生长温度25~28℃,pH值范围6.0~9.0,最适pH值为7.0~8.4,耐低氧能力一般,水中溶氧量低于1毫克/升时会窒息死亡。
3、生长:黄颡鱼的生长速度较慢,常见个体约200~300克,在自然大水域中1龄鱼体长可长到56毫米、体重5.7克,2龄鱼体长可长到98.3毫米、体重20.6克,雄鱼一般比雌鱼大。
4、繁殖:黄颡鱼有筑巢产卵保护后代的习性,产卵时亲鱼选有水草的沙泥质的浅滩建造鱼巢,产卵受精于穴内,雄鱼在穴口保护鱼卵孵化,守护到仔鱼能自行游动为止(7~8天)。
三、常见种类
1、瓦氏黄颡鱼:瓦氏黄颡鱼是我国江河流域水体中重要的野生经济型鱼类,为底栖性鱼类,广布于长江、珠江、钱塘江、淮河、黄河及其支流,长期与大型河流相通的大型湖泊也有分布。
2、岔尾黄颡鱼:岔尾黄颡鱼的尾鳍深分叉,鼻须全为黑色,为江河、湖泊中常见鱼类,尤以中、下游湖泊为多,营底栖生活,食昆虫、小虾、螺蛳和小鱼等,个体不大,分布于长江水系。
3、中间黄颡鱼:中间黄颡鱼为底层小型鱼类,背部暗褐色,腹部色浅,背鳍前有一鞍状浅色斑,体中部和后部有浅色横条纹,背鳍下方和臀鳍上方各有一个大的暗色斑块,经济价值不大。
4、江黄颡鱼:江黄颡鱼别称硬角黄腊丁、江颡、青楞子等,为底栖性鱼类,在江河、湖泊中均能生活,尤以江河为多,主食昆虫幼虫及小虾,最大个体2斤左右,分布于长江和珠江水系。
5、光泽黄颡鱼:光泽黄颡鱼别称于耳朵、白肚儿、尖嘴黄颡鱼等,栖息于湖泊、江河支流中下层,白天很少活动,夜间觅食,以水生昆虫、小虾等为食,分布于闽江、湘江、长江等水系。
鲢鱼和鳙鱼有什么区别 >> 前往阅读 二、头部鲢鱼的头部相当于鳙鱼来说较小,通常相当于体长的1/5,下颌稍向前突;而鳙鱼(胖头鱼)的头大,相当于体长的1/3,上颌稍向前突。三、腹部鲢鱼从脖子到尾巴有一条明显的“刀刃”似的“棱子”;而鳙鱼是胸部平缓、圆润,没有“棱子”,这是鲢鱼和鳙鱼比较明显的区别。四、鳍部鲢鱼的胸鳍较大,超过腹鳍基部很多;而鳙鱼的胸鳍较小,胸鳍......
黄骨鱼是什么鱼 >> 前往阅读 二、形态特征黄骨鱼体延长,稍粗壮,后部侧扁,头略大、纵扁,口大,眼中等,颌须1对、向后伸达或超过胸鳍基部,背鳍小、具骨质硬刺,脂鳍短,臀鳍长,胸鳍侧下位,腹鳍短,尾鳍深分叉、上下叶等长,背部呈黑褐色,至腹部渐浅黄色,沿侧线上下各有一黄色纵带,尾鳍两叶中部各有一暗色纵条纹。三、生活习性1、底栖性:黄骨鱼是底栖性鱼类,白天常潜伏水底或石缝中,夜间才活动、觅食,冬季则聚集在深水区避寒,但季候变化、水......
关于中华鲟的资料有哪些 >> 前往阅读 二、生物学分类中华鲟别称鲟鱼、鳇鲟、黄鲟等,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、脊索动物门、硬骨鱼纲、鲟形目、鲟科、鲟属鱼类,虽然对珠江和长江种群的分类仍有分歧,但我国学者普遍将中华鲟分为两个种群,一种是长江中华鲟,另一种是珠江中华鲟。三、分布范围中华鲟主要分布在中国、日本、韩国、老挝、朝鲜等地,我国历史上在黄河、长江、珠江、闽江、钱塘江等水系均有分别,现黄河、闽江、钱塘江、珠江和长江上游三峡大坝上方已......